Issue作文提纲_2008-11-21&22

“Success in any realm of life comes more often from taking chances or risks than from careful and cautious planning.” 第一段:成功确实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运气的成分,可是如果没有仔细的安排和准备,就算有运气,也轮不到你成功。 第二段:不论是历史还是当代,我们可以看到许多的成功,不仅是因为自身的条件,同时也恰逢时代提供条件,比如微软公司。另外从个人的角度,比如史蒂夫.乔布斯。可见,在一个公司或者个人成功的路上,运气或者说周围的环境条件是非常重要的。 第三段:可是,难道这样就可以将成功简单地归因于运气吗?我觉得答案是否定的。其实,对于成功,努力与规划也是必不可少的条件。举几个例子。 第四段:有句话这么说的:机会留给有准备的人。那些最终能拥抱成功的人,无不是因为不断的努力加上一些运气的成分。 “It is not the headline-making political events but the seldom-reported social tranformations that have the most lasting significance.” 第一段:其实不论是headline-making political events 还是seldom-reported social tranformations 都可能会造成lasting significance. 第二段:有时候一些小道消息往往可能会带来一些影响,举个例子。因为这样,有时候人们可能会忽略那些大事件的新闻报道带来的影响。 第三段:但其实,从另外一个角度看,许多时候大事件的新闻报道也很好地推动了一下改变的发生。举个例子。 第四段:其实综合的角度来看,往往那些小道消息最终都会通过大标题的新闻报道才会造成影响。而同时,这些小道消息又是不可或缺的,因为我们可以听到来自各方面的声音,这样子才有利于社会地发展。 “The best …

BUILD by Tony Fadell

在上班的上下路上通过Audible听完了Tony Fadell的「Build」,听完之后为了写个读后感又买了一本纸质书放在家里复习了一下。Tony Fadell简单介绍一下,硅谷创业元老之一,iPod/iPhone项目的领头人,之后是Nest的创始人和CEO,做了不到四年最后公司34亿美金卖给Google。Nest从家用智能恒温器起家,后来发展出一系列的智能家居电子设备,也是当今世界上最大的智能家居电子品牌之一。 整个书的故事脉络沿着Tony Fadell的职业生涯展开,探讨了个人成长,职业成长,产品开发,创立公司,搭建团队,和最后如何做一个CEO,几乎就是硅谷的科技从业者的百科全书。书中的前面1/3都在讲Tony自己早期加入苹果开发iPod之前的各种「失败经历」:加入了一个全明星技术团队的公司,做了很多年酷炫技术的产品,但是始终没有找到愿意为其「技术」买单的客户。在00年Dotcom泡沫戳破的前期创立自己的公司Fuse,见了80个投资人没有一个愿意为其买单。 但是就是从这些一个又一个的「失败」学到的「经验」和「教训」,最后让Tony Fadell在苹果涅槃重生,在Steve Jobs的支持下克服万难,加入公司9个月开发出并且交付第一代iPod到市场,带着开发出iPod的经验再一次带领团队开发出第一代iPhone。离开Apple之后,从「心」出发,因为每次跟他太太去Tahoe都要冻一晚的经验实在太折磨,创业着手解决那个时候从来没有人想要过改变的一个家用硬件产品-「恒温计」。 很多经验虽然说不上是鸡汤,不过在硅谷尤其是创业公司待过相当一段时间的从业人员来说,难免有点老生常谈。比如择业不应该看薪水更重要的是工作机会能够带来的个人成长,做产品不能从技术出发更重要的是给客户带来的价值,好的「Storytelling」应该是贯穿整个产品的始终而不是最后一环市场营销团队的工作,好的想法应该是那种一直在你心中萦绕不去的「Idea」。即使老生常谈,但是听着Tony讲述这些一个又一个古典互联网时代的创业故事,仍然会让人会心一笑。 书的最后收尾在:「In the end, there are only two things matters: product and people.」工作了十年,回头看那些令人最为珍贵的时刻,终究汇聚到你的产品给用户带来了什么样的价值,和在这个过程中你是跟谁一起经历这些时刻。同样也是这些一个又一个新的产品,和这些曾经一起流过血、泪、汗的同事,带着你奔向下一段旅程。

南加州

搬来Pasadena整整三个月了,这几个月经历了买车,适应LA的通勤,去San Diego,Vegas,Seattle旅游出差,对南加州的生活也慢慢熟悉了起来。蛮意外的是,我跟SJ搬来之后真心地蛮喜欢Pasadena和周边的社区,是那种「You can see yourselves raising family here」的那种感觉。我开玩笑地说,Pasadena周边「可以用San Jose的房价买到Palo Alto的学区和Cupertino的华人生活便利,外加整个湾区都没有的城市本身的文化底蕴」。 整个南加很大,从西北的Malibu,沿海可以路过Santa Monica, Long Beach, Laguna Beach一直南下到San Diego,沿着山则可以从Thousand Oaks/Santa Clarita,一路往东穿过Pasadena,San Gabriel/Arcadia整个华人区到东边的Ontario, Riverside,华人区往南则会来到Orange County 和其中的新新华人区 Irvine。被山脉和海岸线包在中间的就是来LA观光的小伙伴们最常去的Beverly Hills,West Hollywood, Hollywood, Koreatown, even Downtown LA,DTLA往南则是帮派问题最为严重的South LA,就连本地人开高速也都只能路过加油都绝对不敢下去的那种。哪里的社区比较好,我的一个 tips 就是看当地的保时捷 dealership 都选在哪些城市,基本不会差太远。 因为上面提到来观光会住的地方都是整个城市最热闹,也是来往人流最为多样化的区域,所以每个来LA旅游的印象也都大相径庭,只有真正选择一个区域住下来,才能慢慢体会到这边社区的特点和其独有的文化。 在湾区住了十年,只有搬出来的时候才能理解为什么「多样性」是一个社区,一个城市,甚至一个都市圈很重要的一个品质。当一个地方被一个行业垄断,导致生活成本不受控制的增长的时候,导致的结果就是除了这个行业的从业者,其他行业的从业人员都很难去「合理化」在这个地方居住或者工作的理由,比如公共学校的老师,比如餐饮业的从业人员。导致的结果就是服务业价格会持续上升(去支持服务业人员的薪水),导致生活成本的进一步恶化。而那些不太受市场调节的行业(老师,公职人员)则会流失最为优秀的人才到其他生活成本没有这么昂贵的地区。 南加在全美来看肯定也不算是生活成本便宜的地区,不过「多样性」这一点上还是比湾区好太多了。相对被海湾和峡谷包住的湾区,南加州更为广大的面积,也让居住的地方有了更多的选择,从另一面也降低了生活的成本。 搬来Pasadena之后因为一直忙这忙那,其实也没有很怀念北加湾区的生活,唯一比较想念的还是曾经一起工作一起脑爆一起滑雪一起开车的小伙伴们。湾区对比南加,科技创业公司和人才的密度绝对还是碾压性的,从去年年底开始被ChatGPT掀起的一波又一波的创业热潮,南加居民还是很羡慕的。我跟SJ半开玩笑半认真地讨论,应该趁还没有小孩需要上学的时候再回湾区的创业公司「肝一肝」,到40岁如果确定没搞头了再回Pasadena买个学区房找个Remote Work岁月静好。 附注:前面提到Pasadena,稍微多介绍一下,万一有人也对搬来南加生活有兴趣呢。Pasadena对外最有名的应该就是市中心的加州理工大学(Big Bang Theory 💥),除此之外本身是个蛮有历史的城市,1900年的时候就有当年的大富豪在这边置业和开发。虽然Pasadena自己本身没有学区,但是Pasadena周边的四个城市(La Canada Flintridge, South Pasadena, San Marino, Arcadia)都是加州前十的公立学区。除了公立学校,Pasadena周边也有很多南加最好的私立学校。Pasadena的downtown叫做Old Pasadena,餐厅商店非常多非常适合散步,我们现在住的公寓就在商圈的边上,吃完晚饭经常就在这儿散散步。另一个生活便利的是毗邻东边和南边的Arcadia, San Gabriel, …

6#1F-A2-041

2022年4月29 日,五一节假日前的最后一个工作日,也是上海浦西封控的第29天,我被疾控中心告知,由于昨天的核酸报告结果是阳性,我需要去方舱医院进行隔离。这把挂在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终于还是掉下来了。 抗原阳性 – 核酸阴性 – 抗原阴性 – 核酸阳性 迅速地回顾一下去方舱前的时间线 4月20日,女朋友发烧,我无症状,两个人抗原阴性 4月22 日,女朋友退烧,我无症状,抗原女朋友阳性,我阴性 4月23日,小区全体核酸检测,我们没有去 4月25日,小区全体抗原检测,两个人抗原阳性,上报。我没有症状 4月26日,疾控上门核酸采样。女朋友痊愈,抗原转阴。我开始发烧,抗原阳性 4月27日,核酸结果两人阴性!我持续发烧,喉咙剧痛,抗原阳性 4月28日,小区全体抗原检测,我们一阴一阳。疾控上门核酸复核,我持续发烧 4月29日,核酸结果一阴一阳!接到疾控电话,我需要去方舱。身体状况已经恢复了90%,抗原开始转阴 我们小区是4月1日跟着整个浦西开始封控管理的,说实话我们也不完全确定怎么感染上的。整个小区在我们之前一共出过两例阳性,基于只有我们一户有感染,猜测是某次我们非团购买的外卖或者物资是感染源,但也只是猜测而已。 2020年开始,我在美国住得时间有将近一年,这将近一年的时间里,我频繁地点外卖,后来开放了之后常去餐馆吃饭,还坐了两次长途飞机,和跑了无数个(20+)赛道日,没有一次感染上了新冠。反倒是因为上海的封城政策,断了快递(没法购买日常消杀的物资),黑市盛行(外卖小哥不做核酸铤而走险),无限循环的群体核酸检测,大大增加了封城后人们感染的风险。 整个过程也是有许多非常令人沮丧和费解的部分。比如在第一次的核酸检测,两人抗原阳性我还发着烧,核酸的结果竟然是两个阴性。我一度相信了网上传说的「政府不能明说居家隔离康复的政策,市民们自己意会就可以了」。我心想这是政府用操弄数据暗示我们,别再做愣头青往上报了,你们打过疫苗的年轻人自己在家好好恢复就好了!结果小区志愿者硬是不能理解这个道理,宁愿要小区多封控十四天,也要我们一遍又一遍地做抗原,然后以最快的速度找来疾控中心的人做核酸复核。 整个过程我只能说最幸运的是,上门转运去方舱的那一天,我已经退烧了。 四叶草 坐在转运的大巴里,可以感觉到满满地都要溢出窗外的阳性空气。大巴开上延安高架一路往西,这是好久以来第一次坐在车里开在上海的高架路上。四月底的午后阳光有点温暖,突然大巴停了下来,停在了高架上的缓冲带上。司机走到车的中间,跟所有人喊道:「有基础病的人,糖尿病啥的,到了方舱千万不要说你有任何这些病,因为有基础病方舱是不接收的,把你们送回车里那就麻烦了」。我不知道我该去想「还好我没有他提到的这些疾病」,还是应该想「那有基础病的人该怎么办」,这个系统里有太多让人没法理解的问题。系统永远是对的,问题肯定是那些想了太多的人,为什么不能学习那些闷着头往前走的羊群呢? 大巴下了高速之后终于开进一个阴暗的通道停了下来,「到了!」司机喊了一声之后车里的人开始下车。下车的第一印象是又脏又乱又昏暗,路的两边都是装修完还没来及运走的垃圾和不知道哪里流出来的废水,路的中间铺着一个排水地垫,人们只能沿着垫子拉着行李箱往前走。走了大概100米终于见到了方舱的入口,你在新闻上听说过「方舱」这个词已经听了很多次,但是从来没有见过它的真实面目。我们这辆车被分配到的方舱是上海的国家会展中心,也被称作四叶草方舱,号称是上海最大的方舱医院,八个展馆改建的建筑一共能容纳50000个床位。 当这个只有在新闻里听说过的词汇,以一种很具体的巨大姿态出现在你的面前,伴随着鼓风机巨大的噪音,那一刻有一种特别超现实的感觉。超级大型的建筑,排着队默默往前走动的人群,我想这就是社会主义的政治制度和工程技术的完美结合后产生的结晶吧。 Dystopia 我入住的就是其中的六号展馆。六号展馆里面分为A、B、C三个区,进入方舱之后区长会随机给你分配一个床位:一张床配一个床头柜。床用来睡觉,吃饭、用电脑和看书的时候床则成为你的座位,床头柜是唯一的个人收纳空间。 入住方舱的体验就像一个大型的真人RPG,这里的规则跟方舱外的世界完全不一样。首先,你的活动空间是有严格限制的。其次,「钱」的概念是不存在的,这里没有任何交易的市场,每日存活下来所需要的物资只能通过自己1.入院的时候携带进来(衣服,充电器,卫生纸)、2.由方舱一次性或者每日补给(食物,牙刷牙膏,毛巾)、3.跟其他的玩家化缘而来(衣架,洗发水)这三种渠道获得。整个RPG只有一个游戏规则是入院的时候告知的:每天会做一次核酸,连续两次阴性你就可以出院。其他的规则(什么时候发饭,厕所在哪里,在哪里打水,护士站有什么功能,方舱里还有什么其他设施)都需要靠你自己跟其他玩家交流,或者自己去探索。 方舱里面的人有几种角色。「医护」扮演的是管理者的角色,他们制定所有的规则,所有的问题的最终解释权也归属于他们。虽然新冠本身不需要任何的治疗,但是有的病友本身患有其他的基础疾病,当需要必须的药品的时候还是需要找到医护进行治疗和配药。因为医护人数并不充分,所以医护会提携少数想要参与管理者决策的病友成为「志愿者」。 「志愿者」们本身也是病友,他们也许是因为日子无聊,或者是想要从管理者获得更多的游戏规则的相关信息,或者是纯粹地热爱社会主义制度,于是小部分的病友申请成为志愿者。志愿者一部分的工作内容是负责完成管理层日常的体力劳动工作(搬运和发送物资,组织病友排队做核酸),更高级一点的志愿者角色则会从事一部分管理层的工作(统计核酸结果,决定物资如何进行分配)。我想方舱里面没有志愿者,一定会很难管理好这么多人,志愿者也通过工作充实了他们的日子,对管理层来说是个win-win的管理方式。最令我吃惊的是,有的高阶志愿者因为工作繁重,即使核酸已经多天阴性了还是不愿意结束游戏,选择接着待在方舱里面。 「保洁」负责方舱里的消杀工作,他们不属于管理层,但是因为穿的蓝色防护服跟「医护」非常相似,所以常常会让病友们搞混两者的角色区别。比如你想要去打听一些方舱里的游戏规则或者核酸检测结果,如果遇到保洁,他们会告诉你他们什么都不知道,你应该去找医护或者志愿者。但是保洁因为穿着跟医护一样的衣服,有时候他们会误以为自己获得了管理者的身份而成为比病友更高级别的角色,做出一些令人啼笑皆非的事情。 「羊群」这个词来自Github润学的一篇文章,它的意思是指「在这个社会里面只能服从,随机被铁拳砸中,思想和信息受限,只能感恩的居民」,根据我在方舱里的观察,我把志愿者以外的所有病友归到了这个类别里面。羊群们只能绝对服从所有的规则,如果对规则有疑问,有问题的一定不是系统,而是羊群还会思考还没有被驯化。还好经过几十年的教育再教育,99%的病友来到方舱之前已经学会了充分服从系统。比如下面这些问题对他们来讲已经不再是问题 为什么新冠明明可以在家里自己痊愈,还需要转运到方舱进行隔离? 为什么相当比例的人1.没有症状,2.已经痊愈了,3.病毒传染力已经不在峰值状态了,还需要来方舱? 为什么方舱晚上不会关灯? 为什么核酸结果要隔一天出,然后安排出院要再隔一天,导致即使连续两天阴性的病友需要再等两天才能出院? 我在方舱一共住了四个整天和五个晚上,出院的那天,碰到两个人我问他们在方舱住了几天,他们说一共住了18天。他们在家里的时候完全没有症状,抗原也是阴性,不知道为什么核酸结果就异常了,在转运的隔离站还住了一晚才来到方舱。在方舱第一天核酸测的结果是阴性,结果第二天就转阳了,然后开始发烧,后来退烧,再后来核酸终于转阴,前后历时18天。 整个方舱的居住经历对他们两个人是否公平? 如果不公平,这个社会是否有渠道能去找出不公平的原因,最后对造成这些错误的人进行惩罚,让这个社会成为一个更少不公平的社会? 「无知即是力量」 出院的那天天气特别好,当转运的巴士开出方舱的时候病友还欢呼了起来,这是大家进方舱之后第一次看到阳光。回到家里,上海仍然还在封城,小区也还在封控,买菜还是靠团购。好像五一假期经历了些什么,但是环顾四周,仍然一点改变的迹象都没有。系统还是那个系统,所有得不到答案的问题再去想只会产生更多的问题。未来的某一天,也许深埋系统里的我已经忘记曾经也为这些问题烦恼过,也有可能我已经远离这个系统,所以写下这篇非常主观的日记,分享给那些有选择的人。

Bob Iger – 一生的旅程

前两个星期周末在家把前迪士尼 CEO Bob Iger 的传记「一生的旅程」读完了,书倒是不厚,前后一共花了四个小时。这本书在我的「想读」书单里一段时间了,之前是因为看到比尔盖茨的推荐,加上对这个 CEO 早有耳闻,终于有机会把它读了。 说到迪士尼,大部分人的印象是动画片,还有他们的主题公园。但迪士尼其实已经是个很巨大的公司,旗下拥有皮克斯,漫威(复仇者联盟等等电影 IP),卢卡斯影业(星球大战 IP),ABC 电视台,ESPN 体育台,福克斯影业等等在业界数一数二的娱乐公司,而且这上面提到的所有并购案例都是在 Bob Iger 担任 CEO 的时候完成的,所以说 Bob 是过去十年最有影响力的 CEO 之一一点都不为过。 书从 Bob 小时候的家庭经历开始讲起,到他到 ABC 的第一份打杂的工作,然后在 ABC 电视台一路跟着遇到的优秀的「领导」学习,最后在 ABC 坐上二把手的时候发生了迪士尼对 ABC 的收购案,加入了迪士尼。在迪士尼期间,Bob 的职位也辗转几次,终于在当时迪士尼的 CEO 迈克尔离职的时候接下了迪士尼 CEO 的位置。 Bob 当上 CEO 做的第一件「大事」就是完成了对皮克斯的收购,书中对这段内容的描写也是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段落。07 年的时候皮克斯的 CEO 就是苹果的联合创始人乔布斯,书中以 Bob 第一人称的视角描述了他与乔布斯的互动,讲到他第一次拜访乔布斯在 Cupertino 苹果的办公室,乔布斯在一块大白板上划出两个 Column,收购案的好处和不好的地方,协商就这么开始了。很巧的是,我读大学的时候有一次英语课老师让大家做 Presentation,当时我选得主题就是皮克斯,因为当时的我非常喜欢皮克斯的动画电影,所以对迪士尼的这段收购故事早早就听说过了。Bob 见过乔布斯之后,乔布斯向他介绍了皮克斯的两位灵魂人物 John Lasseter 和 Ed …

湾区赛道日

这个夏天从六月(加州雪季五月结束)开始到现在十一月,五个月左右的时间一共去了六天的赛道日,三天在 Sonoma, 两天在 Laguna Seca,一天在 Thunderhill。除去七月车因为在880上被追尾在 bodyshop 躺了一个月,八月去了欧洲一周参加同学婚礼,九月出差去了巴西一周,十月回了一趟国,所以基本上有合适的时间合适 level 的赛道日我都参加了。把自己的车开上赛道感受引擎红线的轰鸣,车速冲到将近200公里再在最后一刻刹车过弯,身体感受着一个G的惯性的同时,听着轮胎到达极限前的吱吱声,整个体验还是很鸡血的。想说写一篇文章分享一下零开始菜鸟的上赛道经验,给热爱驾驶的朋友参考参考。 先说赛道,湾区附近大家去的比较多的有三个赛道,三藩北边的 Sonoma Raceway,Sacramento I-5 附近的 Thunderhill,Monterey 的 Laguna Seca。其中 Sonoma Raceway 和 Laguna Seca 都算是全美甚至全世界有名的赛道。赛道在不举行比赛的时候,不同的汽车俱乐部可以租下赛道举办自己的比赛或者开放赛道日,我参加过的就是 Hooked on Driving 办的开放赛道日。开放赛道日的目的不是为了竞速,而是让报名的车手根据经验和速度分为 ABCD 组,每个组的车子轮流进去赛道跑圈。每个组之间因为大家经验不同,超车的规则也有所不同,从只有在直道并且要打信号可以超车开始,到赛道的任何地方都可以不用打信号超车。每个俱乐部的规则也不完全一样,总体来说开放赛道日更多的是自己超越自己,而不是去跟别人比赛,然后安全第一。 对于新手,我推荐的两个俱乐部是 Simraceway 和 Hooked on Driving。Simraceway 的活动都在 Sonoma Raceway,Simraceway 对于新手会花很多时间讲解赛道和最优跑线,然后在赛道上会给每辆车一个对讲机,采取 Lead-Follow 的方式来帮助初学者学习赛道的线路。Simraceway 的教学分为 Stage I/II/III,Stage I 就是 Lead-Follow 学习线路,Stage II 讲解超车规则和赛道旗帜颜色代表的意思,然后就 Open Track Run …

Carrera T

来美国买的第五辆车,也是这辈子买的第五辆🇩🇪车。2003 Used VW Beetle, 2013 BMW 335 Convertible, 2015 BMW 435 Coupe, 2018 Mercedes CLA45 AMG, 2019 Porsche Carrera T.  八年前刚来湾区的时候,每次在101高速上路过机场的时候,很难不注意到 Burlingame 巨大的保时捷旋转广告牌,我当时就想也许有一天我也买辆保时捷。 还记得12年夏天和Bill, 康老师(还有康老师的妈妈)从匹兹堡去大瀑布的公路旅行,在宾州79号公路的加油站碰见的那辆尾翼造型夸张的911 GT3和它同样夸张的引擎轰鸣声,比我更爱车的Bill说,911是那种当你买得起20辆911的时候你会想要买的车。 后来22岁的毕业生也成了30岁的大叔,大叔还是买不起20辆911,梦想也被生活刮得七七八八。偶尔周末的晚餐跟朋友聊起汽车,听911车主现身说法,一句「You will enjoy it every single day」让人下定决心,周日试车,周一打遍辆湾区和南加的保时捷车行电话只为 911 T 这一款特别的 911,周二确定最终价格和签字,周三提车,整个过程直到把车开回小区的车库还觉得有些不现实。 然后想稍微介绍一下 Carrera T 这款车。对 911 稍微有了解的人知道,每一代 911 的车型至少二三十款,从 Engine 上区别常见的就有 Base, S, GTS, GT3, GT3 RS, GT2 RS, Turbo, Turbo S 等等至少八种型号,然后其中大部分的车型又有 Coupe 和敞篷,后驱和四驱等等四种排列组合,再加上玻璃敞篷 Targa,种类真是数不胜数。Carrera T 其实是蛮特别的一款,T 是 Touring 的意思,上一次 911 生产 T 车型已经是上世纪 70 年代的事情,时隔将近 50 年,只有在 991 这代 911 的最后两年生产了这个车型。Carrera T 主打的是回归驾驶的初心,当时看到这个 Marketing 标题我就被吸引住了。虽然 T 用的是 Base 的引擎,但是许多 Base 甚至 S 车型需要选配的套件在这里成了 T 的标准套件,Sport Exhaust,主动悬挂系统,升级版扭矩引导系统,Sport Chrono 组件,仅举其中几个例子。更特别的是,T 甚至引入一些 GT3 的特征组件,后窗和后座的侧窗全部换成轻量化的玻璃,一是减重,二是让车尾引擎的声音反馈更加震撼。两个车内的门把手也从常见的金属把手换成了两条和座椅配色搭配的带子。车身除了主体的颜色,轮毂和车轮中行的保时捷盾徽,后视镜和尾部的 Logo 字体全部漆成淡淡的灰色,跟车身的颜色形成对比,这些都是 Base 甚至 S 都没有办法选配的组件。更加极致的 T 车型的车主甚至可以选择把车子中间的收音机和互动屏幕或者两个后排椅子整个拆掉,让车手的全部关注放在前方的路上。看了无数的 YouTube 中文英文的评测之后,最终不再犹豫,991世代的T车型就是我的选择。 买了车之后,只能说大叔成了一个欠更多债的大叔,生活还是继续。旧金山要两个停车位也是让人头疼的话题。站在 30 岁的交叉口,四处回顾可以参照的脚印也不是很多,只剩下站在原地彷徨不动的自己。也许又到了重新开始想象的时候了,希望下一个 9 年还有更精彩的梦想,many more to come…

Rain in Kyoto

18 年的八月,我在京都住了三个星期,转眼过去已经快一年了。夏天的京都是梅雨季节,二十天里五分之四的日子都在下雨。对于旅行的人来说,下雨的日子终究不太方便,不过回忆起来,倒是别有一番「禅」的意境。

2017小记

差不多的夜生活 又喝著差不多的酒 聽著差不多的音樂 喝醉差不多的糗 有著差不多的絕望 做著差不多的夢 穿著差不多的衣服 腦袋差不多的空 差不多的掛 說著差不多抱怨的話 時間也差不多了 該回我那差不多的家 – MC HotDog 差不多先生 今天「2017年12月28日」软银完成了对Uber将近100亿美元的投资,我以毫不足道的微博之力算是亲身参与了这个历史事件。 回头看看自己的 2017 年。 关于工作,加班的日子一只手可以数得出来,薪水从13万多美元涨到了将近17万美元,还是比较满意。 关于旅游,去了两次日本,两次墨西哥,一次加拿大,一次泰国。 关于滑雪,踏上了两个大陆三个国家超过十座不同的雪山。 关于拍照,八月的时候时隔四年买了一台新相机,一台不能换镜头的富士,在墨西哥城的金字塔和濑户内海的直岛都拍到了令人开心的照片。「当然也要感谢Model非常高的穿衣品味」 关于约会,其实今年都花了蛮多时间在跟不同女生的约会上。但是在博客或者社交媒体我都很少讲关于约会的事情,约会毕竟不只是你跟公司,你跟相机,或者你跟雪山的关系,而是你和另一个人的事情。说得不清楚时难免造成别人的不快或者误会,那就干脆缄口不谈好了。 2017年过了1/6的27岁,和5/6的28岁。大半年的时间里天天听着公司的负面新闻,心情难免受到这样那样的影响。跟2007年上大学时的自己比较,好像都差不多,还是一个人看电影,一个人去餐馆吃饭,还是买不起房只能租房住「年中搬了一次家」。想到这些就觉得快30岁的人了好像什么都没有想明白和做出什么事情的样子,就有些沮丧。 后来公司找到了好似很有愿景的CEO,我也八月去了墨西哥城,九月去了泰国的曼谷和清迈,十月公司宣布了软银收购员工股票的新闻,十一月去了日本的大阪京都和直岛,十二月雪季来了又开始滑雪了。心情好像又慢慢好起来一些。 不论怎么样,2017年就要过去了,2018年还蛮憧憬,卖掉一些股票可以不啃老贷个款给自己在旧金山买一个小公寓。 看了森山大道的「ハワイ」相册之后2018年很想去看一下夏威夷,想去北海道来一次公路旅行般的滑雪之旅,想去一次伦敦看看这个继北京上海香港东京纽约巴黎之后最后一个我还没有去过的大都市,想去俄罗斯看世界杯,想去一次南美大陆。 2018年也意味着在公司待满四年了,希望在29岁的时候能够想明白30岁之后的日子想要做什么。

去日本拍照 – GoPro

17年二月在日本滑了三天外加一夜的雪,分别拜访了长野县的白马村和野泽温泉村。 从东京到长野乘坐新干线只需要两个小时,再在长野站转公共汽车,一个多小时的车程,车窗外尽是美丽的日本田园风光。第一天是大晴天,几日不下雪对我这个粉雪爱好者还是感觉略为失望,于是一个人把白马五竜和白马47这两个连起来的雪场上上下下都刷遍了。印象颇深的是日本的滑雪文化,常常看到老师带着一队小学生中学生在往下滑双板,学生们都沿着老师走过路线划着整齐的S型。另外一个印象是日本高中大学以上的年轻人,一律都是滑单板。 第一天到下午后半段天气开始转阴,据说晚上会开始下雪。谁知第二天起床雪转成小雨,本来略为失望打算在酒店休息。结果十点左右乌云开始散去,太阳逐渐露出来,喜出望外扛着雪板就往雪场走去。第二天的计划是拜访白马村最大的白马八方尾根,可惜因为风速的原因,雪场只开放了山脚的几条不长的缆车。滑了几个小时也算是到此一游。 下午离开雪场后从白马村乘车到长野站转车一路驶向野泽温泉村。之前网上查询攻略,说长野的白马村和北海道的二世谷因为名气最大,外国游客最多,已经有点丧失日本古朴的风情「最搞笑是在白马村见到卖着Tacos的墨西哥餐馆」。而野泽温泉村则相反,这个当年因为天然温泉而建起来的小镇,并没有因为滑雪场而严重西化,反而保留有日本的风情。 第二天晚上到了野泽温泉村之后,天上就开始下雪,直到第二天早晨,雪还下个不停,终于让我这个跨过太平洋的粉雪爱好者在第三天体验到了暌别一年的日本粉雪「去年跟XY在北海道第一次体验」。 可能因为日本年轻人都喜欢滑单板,或者因为日本人遵守规则的性格,所以不太常见本地人在树林里滑行。那对于追随粉雪的滑雪者我来说,树林里滑行当然就是最棒的体验。尤其是四下无人「有时从山顶的树林滑到山脚都不见几个人」,独自一人在树林里穿梭,仿佛哲学家般一个人思考人生,或者小说家一个人体验生活,这种「浸入式」的旅行体验不是仅仅「消费式」的行程所能体会到的。 野泽温泉村另外一个让我觉得很棒的地方在于它紧凑的村落设计,从车站到酒店到雪场到居酒屋到温泉,全部都可以步行可达。滑完雪坐在居酒屋的吧台前,接过老师傅递来的鸡肉烤串,跟JX干一杯麒麟啤酒,心里想的当然是「明年再来吧!」